回顧這段時間的心路歷程
還記得 4/21 發出的電子報——「這次股市大跌,差點從市場畢業...」
連假期間因為川普的關稅政策,手上持股在 4/7~4/9 連續跌停三天,差一點就真的畢業了。
轉眼來到八、九月,總算抓住了這波強勢股的熱潮!
光是 金居、昇貿 兩檔,就大幅拉升整體績效!
加上去年就已經持有的 南亞科,從最低 24.7 一路抱到現在,雖然仍在虧損,但已經回血不少。
從 4/10 當天最低的股票資產水位,到現在9/12已經整整翻了一倍。
我想對當初沒有放棄的自己說一句:「你真的很棒!」
至於這中間做了哪些轉變,我也想用文字記錄下來,希望能對正在閱讀電子報的你有所啟發。
減少持有股票檔數
在這段過程裡,我盡量控制持股不超過五檔,最差情況也壓在十檔以內。
這樣做的目的很單純:集中火力!
只要抓對個股,績效自然能往上提升。
嚴格控制賠
因為檔數集中,停損就更要嚴格。
4/10 之後,只有一檔股票虧損超過 2 萬,其餘大部分都控制在萬元以內。
至於獲利的部分,則盡量讓子彈飛,不設固定 % 停利,而是以技術分析角度:跌破均線才出場。
漸漸地,賺賠比開始有明顯擴大。
保持資金彈性
經歷過那波關稅衝擊後,我開始把操作週期拉長到「以週為單位」來看,深怕假日又冒出什麼黑天鵝。
當股票水位過高時,我會適時汰弱留強,將部分資金抽離股市,盡可能保持 2 成以上現金部位。
這樣不只能減輕心理壓力,也能在遇到大跌時,有現金加碼。
看準強勢題材股
近期盤面強勢族群很明顯,包括 CCL、BBU、記憶體、無人機。
除了 BBU 比較沒跟到,其他題材我都沒有錯過。
我的做法是:
- 觀察各股票投資群的討論
- 搭配法人報告與估值研究
- 思考題材是否能延續
- 觀察籌碼變化(是否有隔日沖?原本的大戶是否退場?)
- 觀察每日漲停個股與處置個股
從中找到多人關注題材,當未來有所期待時,且獲利有機會大增時,才會選擇進場佈局。
持續汰弱留強
原則很簡單:
手中持股只要一週沒反應,下週大概就會被我踢出投資組合。
資金則轉往績效好的標的。
等到弱勢股止跌、出量承接時,再考慮是否買回。
結語
透過這些優化,這個月的績效大幅回升。
雖然距離 4/2 前的資產水位還有差距,但至少降低了「畢業」的風險,資產也重新走在成長的路上。
希望有一天能達成八位數資產目標,到時候再和大家好好分享!
0 Comments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