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一台飲水機開始,練習用科學思維做決策

圖片來源:Elle Hughes 拍攝的相片

從選飲水機這件小事,談「用科學思維做決策」

我們每天都在做選擇,

買車、換手機、挑家電——有時靠直覺、有時看別人推薦。

但當資訊太多、選項太雜時,我開始思考:

如果能用一點「科學思維」去看待,

是不是能讓每個決定都更貼近真實需求?

這篇,就從一台飲水機開始說起。

用科學思維選飲水機:我的思考過程分享

家裡一直以來都是用快煮壺燒熱水。

但快煮壺的容量通常不到 2 公升,一家四口很快就不夠用。

後來改成 4 公升的大熱水壺,雖然方便些,

但每次煮水都得等、得看、還得小心別被燙到。

最近開始萌生「乾脆裝台廚下式飲水機」的念頭,

不過一開始查資料才發現——

飲水機品牌太多、資訊太雜,每家都說自己最好,真的很難選。


品牌這件事,沒有對錯

我覺得品牌本身是主觀選擇。

不同的人在意的點不一樣,有人重設計感,有人重功能,有人重售後服務。

所以與其盲選,不如先釐清「我到底需要什麼」。


我怎麼開始?

一開始我和大多數人一樣,先上網搜尋。

比較價位、看機種,也問問朋友都用哪個牌子。

結果發現各家功能其實大同小異,差別主要在:

  • 品牌信任度
  • 維修與保養服務
  • 濾芯更換的便利性

觀察身邊環境,我注意到許多公司、百貨都使用 賀眾牌

畢竟這家公司專注飲水機本業,口碑評價都不錯。

因此我排除了幾家以「廚具品牌」為主的機種。


過去的經驗讓我學到一課

以前家裡裝過某淨水品牌的 RO 逆滲透飲水機。

那時候需要自己記錄換濾芯時間、自己打電話預約維修。

幾年後那家廠商的營業據點收掉,

只能請更遠的分點來服務,服務速度變慢,漸漸就放棄使用了。

這次重新研究後我才知道——廚下式飲水機 ≠ 淨水設備。

淨水系統要另外安裝,可以選一般濾芯或 RO 逆滲透,但價差大約一萬多元。


我開始用「科學思維」看這件事

與其被廣告影響,我決定先理解原理。

上網查到逆滲透的機制——能把自來水分成純水與廢水,去除 95% 以上的細菌、重金屬與化學物質,但同時也會浪費大部分的水。

但我也問自己:

「我真的需要這麼乾淨的水嗎?」

畢竟我住在新北,使用的是 翡翠水庫的水,根據官方數據,水質甚至達到「可生飲」等級。

不像老家雲林,屬於硬水,礦物質多、口感也比較差。

👉 如果你也想查自己地區的水質:


找資料,不靠印象

我還找到一篇研究論文:
《中央飲水系統單元處理效率及清洗維護頻率之研究》
裡面提到 RO 系統確實能濾除大部分雜質,但也指出幾個重點:

  • 前置濾芯多,維護成本高
  • 濾芯需定期更換
  • 儲水桶的水不能放太久,否則仍有細菌風險

論文最後還拋出一個問題:

「在高設置費、維護費與耗水的情況下,使用逆滲透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
是為了安全?還是為了口感?」

這句話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需求。


回到需求本身

我回想過去用 RO 的經驗,

剛開始確實覺得水的口感更滑順,

但幾個月後差異越來越小。

而「安全、衛生」這件事,

只要符合政府水質標準,

再加上濾芯與煮沸,其實已經足夠。

最後我選擇:

一台 廚下式飲水機 + 0.5 微米濾芯

能有效濾除砂石、鐵鏽、重金屬與氯(解決家中自來水管線老舊問題),

業務也建議,如果之後覺得不夠,再加裝一道前置濾心就好。


結語:讓決策更科學

寫這篇不是要說哪個牌子好,而是想分享我的思考過程。

當我們面對選擇時,與其靠直覺或品牌印象,不如用一點 科學思維

  • 先理解原理
  • 再看數據與實際需求
  • 最後做出「最符合自己生活型態」的決定


讓自己多一點思考,就能少一點後悔。


張貼留言

0 Comments

聯絡表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