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學習投資股票的路上,
大部分的人都是從主動選股開始,
但經過市場的洗禮,
績效遠不如大盤,
最後只好放棄主動選股,
投向被動投資ETF的懷抱。
這樣的選擇並沒有錯,
是一種打不贏就加入的策略。
但是,周星馳曾說過:
「做人如果沒有夢想,跟鹹魚有什麼分別」
我們應該要回過頭來思考,
當初為什麼要踏入市場股票投資?
不就是為了夢想?
有人夢想早點退休財務自由,
有人夢想可以提早買車買房,
有人夢想創造巨額財富之後還能創建公司帶人類上火星!
因為夢想,
才讓人類甘願冒險創業、投資,
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之中,
一但成功,
人生就此不同,
這也是吸引我投入股票市場的主要原因。
當大眾相信投資績效很難打敗大盤的言論時,
往往投資績效表現的比大盤更差。
而在本金不夠多的情況之下,
要透過指數型ETF投資投資完成夢想,
難度其實也很高!
因為時間其實是無法掌控的,
巴菲特說只要雪球的坡道夠長,
你的雪球透過複利就會越滾越大。
這個複利靠的就是時間。
但巴菲特沒說的是:萬一不再下雪了怎麼辦?
人的生命脆弱,
何時終結沒人知道。
假設上班族一年可以投入100萬投資大盤,
年化報酬率抓8%,
要有破億資產必須要連續投入28年才可以完成。
看到這裡,
你是不是會想說,
哪個上班族可以一年存下100萬投入股市?
而且還要連續28年投入?
我都不曉得自己28年之後在哪裡?
28年後我70歲,還能去完成一些需要體力的夢想嗎?
所以,被動投資適合沒有太多資本的年輕人與本金雄厚的投資人,
上有老、下有小要養的普通上班族,更需要積極的冒點風險才有機會!
而投資績效到底能不能打敗大盤?
我想起運動史上,
人類百米短跑首度突破10秒大關的故事。
▋心理或生理的障礙?
故事背景是在20世紀初,
100公尺短跑既路始終停留在10秒左右,
當時的科學家、運動選手與教練普遍認為,
10秒是人類生理極限的「天花板」。
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,
傑西·歐文斯(Jesse Owens)跑出了10.3秒的成績,
雖然接近但仍未突破10秒關卡。
時間來到1960年代,
隨著技術與計時設備進步,
選手的成績逼近10秒,
但始終沒人能突破!
10秒,漸漸的成為一種心理障礙。
▋10秒障礙的突破
時間來到1968年10月14日的墨西哥奧運會,
這屆奧運因爲超過2000公尺的高海拔而聲名大噪,
因為空氣稀薄減少了空氣阻力,
對短跑選手是非常有利條件!
而當天有位23歲的美國選手吉姆·海因斯(James Ray Hines)參賽,
海因斯並不是一位滿足於現狀的人,
認為人類的速度潛力遠超過當前的認知,
當然他自己也具備一定的短跑實力,
最終,以9.95秒打破世界紀錄!
成為人類史上第一位百米跑進10秒的選手,
▋突破後的大幅進展
當10秒障礙被打破後,
開始越來越多運動選手相信紀錄是可以超越的,
隨著訓練方法、營養學和跑道技術的進步,
之後在1984年卡爾·路易斯(Carl Lewis),
也以9.99秒突破障礙拿下奧運金牌。
接著2008年尤塞恩·博爾特(Usain St. Leo Bolt),
紀錄以9.683秒刷新世界紀錄!
隔年再以9.572秒刷新自己的世界紀錄!
▋故事的啟發
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,
極限往往是人們所想像出來的,
一旦有人證明了這是可以做到的,
其他人便開始相信自己也能做到。
從「不可能」到「我可以」的心理轉變,
發生在運動場上之外,
投資領域也是一樣,
深入研究之後才知道,
全世界與台灣股票市場當中,
有不少交易者年報酬能夠破百%,
只要願意投入每個人都有機會。
▋寫在最後
每個人的熱情與擅長的事物不同,
終究還是要清楚自己目標是什麼?
再來思考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完成!
這篇文章並不是鼓勵大家要成為專職投資人,
而是要傳達一件事,
別人口中說的不可能,
其實只是他沒嘗試成功罷了,
並不代表你也不行,
無論你身在哪一個行業,
或許都可以再重新思考,
還能怎麼做才有機會突破?
願我們都能披荊斬棘的向前邁進。
0 Comments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