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成功,只要做好一件事,那麼你會做什麼?
這是我在看完這本書後獲得的感想。在拿起《成功,從聚焦一件事開始》之前,會覺得這是否又是關於成功學之類的心靈雞湯書籍,不過從網友的推薦,內容比較偏向教我們找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事,有著務實方法與步驟,對於想增進工作效率的我,馬上透過APP向圖書館借了這本書。
這本書的作者蓋瑞‧凱勒(Gary Keller),是北美最大不動產公司董事長兼共同創辦人,也是《Inc.》雜誌年度創業家。他在不到10年的時間建立成功的事業,在準備進軍國際市場之際,瞬時工作與生活卻都處處碰壁,生活一團亂,身邊每一件事,感覺像是同時崩垮。看到網路書店介紹作者寫這本書的背景時,很難想像一個已經有著不錯成就的企業家仍然會有這樣處境。也讓我有新的體悟,原來每個在追求事業成功的背後,或多或少都有著混亂時刻,如何聚焦原來在這個時代反而是很重要任務的技能。
以前在擔任工程師時,因為過往的觀念,總覺得要付出最多的時間,努力工作,才有機會往上爬。造就工程師認為責任制就是無限制的付出時間努力工作,久而久之形成一種惡習,主管沒下班員工東拖西拖也不敢下班。
來到業務工作學習到時間管理,開始設定箱型時間,什麼時間該去完成什麼事情,但過去的舊習仍然沒改,常常沒有「限制」而搞的精疲力盡。
最近,努力學習「生產力」的概念,找出一天當中生產力最高的時段,做最重要的事,盡可能專注在一件事情上(真的不容易),提升效率,才有時間去思考或是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。
骨牌效應(找出你的第一張骨牌)
看到骨牌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某幾年,日本會有一個一年一度的骨牌挑戰節目,全家坐在電視機前,聚精會神的看著挑戰者推倒第一張骨牌,接下來神奇的畫面一幕接著一幕開始展開,過程的驚艷與感動,都是由第一張骨牌開始。即便已經是將近三十年前的事,但仍存在令人印象深刻的記憶!
書名原文的本意就是聚焦第一張骨牌,作者在開篇前兩章節,就透過骨牌效應的比喻,讓我們感受到做好一件事的威力!書中談到,一個只有2吋大的骨牌,可以推倒比自己大50%的骨牌,若持續推倒到第31張骨牌時,骨牌的高度將高達3000呎,也就是比聖母峰還要高!當然這樣的比喻有點誇張,但實際上有人做過實驗,看完真的有被震撼到!
超狂骨牌效應和奧秘-《流言終結者少年隊》
而骨牌效應這樣的比喻令人印象深刻外,同時也讓我聯想到,「複利效應」加上「80/20法則」不也是在傳遞這一個觀點嗎?而作者想表達的就是,無論在生活或是工作之中,
「我能做哪一件事,做了之後,其他每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,或者不必做?」從中找到你的第一張骨牌,是整本書所傳達最重要的核心。
阻礙成功的迷思
如果知道怎麼做會失敗,那麼我們盡可能避開。這部分作者傳達了六個會阻礙成功的思維,我取其中四個我比較有印象而且有收穫的部份來分享。
一、每件事都重要?
我們在處理待辦事項時,通常會使用艾森豪四象限管理法,只做緊急重要和不緊急且重要的事,這本書則在這裡透過80/20法則提醒我們,即便是這兩個象限中的事,還是要清楚那些事情做完後能夠離我們目標更近一步,提醒讀者不是每件事都一樣重要。
二、同時多工比較快?
我們的大腦思考時,同一個時間只能專注在一件事情上,即便是電腦,我們以為他是在多工處理,實際上只是運用非常快的速度在各個工作間切換,同一個時間還是只能處理一件事。人類大腦還有一個缺點,就是在多工時的切換,一但要回到先前專注的狀態,至少需要花上25分鐘左右的時間,所以在處理各項工作之間不斷切換,反而會大幅降低工作效率。
三、意志力總是源源不絕?
意志力就像電池一樣,是可能會耗盡的,雖然可以藉由休息補充,但一件事情的持之以恆並不能完全依靠意志力,而是要靠習慣,作者還提到應該將意志力放在最有生產力的時間,這部分如同「最有生產力的一年」所提到的黃金生理時鐘一樣,在身體最能專注的狀態投入意志力可以事半功倍。所以,意志力是需要特別被管理,找出會消耗你意志力的情境,把意志力運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。
四、致力於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?
根本不可能!一旦追求某一項事物,勢必會造成另一項失衡。而作者想表達的是,我們要先認清會有失衡的問題產生,「覺察」失衡而不要處在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假象,因為有了這樣認知,才能專心投入,並且告訴自己不能成為常態,一旦達成階段目標就必須調整,使這兩者之間彈性的取得再平衡。不過作者有特別提醒:「當面對你的個人生活,絕對不能將任何事情拋諸腦後;工作上才有必要這麼做。」
成功的領悟
而目前對於我來說,「推廣財務教育」是我認為我當初會想學習投資理財,進而從事保險業的主要原因之一,而如果我能持續地透過文字不斷傳遞知識,擴大發揮自己的影響力,我想「寫作」就是我目前最重要的第一張骨牌,先專注好這一個項目,讓文章先寫滿一百篇再到兩百篇,過程在不斷優化關鍵字搜尋、Email行銷、個人品牌經營策略等等,我想未來可能的路將會是多元的,會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我無法控制,而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專注學習並且持續輸出,寫出一篇篇對他人有幫助的文章,我想,離成功就不會太遠了!
「我能做哪一件事,做了之後,其他每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,或者不必做?」從中找到你的第一張骨牌,是整本書所傳達最重要的核心。
阻礙成功的迷思
如果知道怎麼做會失敗,那麼我們盡可能避開。這部分作者傳達了六個會阻礙成功的思維,我取其中四個我比較有印象而且有收穫的部份來分享。
一、每件事都重要?
我們在處理待辦事項時,通常會使用艾森豪四象限管理法,只做緊急重要和不緊急且重要的事,這本書則在這裡透過80/20法則提醒我們,即便是這兩個象限中的事,還是要清楚那些事情做完後能夠離我們目標更近一步,提醒讀者不是每件事都一樣重要。
二、同時多工比較快?
我們的大腦思考時,同一個時間只能專注在一件事情上,即便是電腦,我們以為他是在多工處理,實際上只是運用非常快的速度在各個工作間切換,同一個時間還是只能處理一件事。人類大腦還有一個缺點,就是在多工時的切換,一但要回到先前專注的狀態,至少需要花上25分鐘左右的時間,所以在處理各項工作之間不斷切換,反而會大幅降低工作效率。
三、意志力總是源源不絕?
意志力就像電池一樣,是可能會耗盡的,雖然可以藉由休息補充,但一件事情的持之以恆並不能完全依靠意志力,而是要靠習慣,作者還提到應該將意志力放在最有生產力的時間,這部分如同「最有生產力的一年」所提到的黃金生理時鐘一樣,在身體最能專注的狀態投入意志力可以事半功倍。所以,意志力是需要特別被管理,找出會消耗你意志力的情境,把意志力運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。
四、致力於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?
根本不可能!一旦追求某一項事物,勢必會造成另一項失衡。而作者想表達的是,我們要先認清會有失衡的問題產生,「覺察」失衡而不要處在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假象,因為有了這樣認知,才能專心投入,並且告訴自己不能成為常態,一旦達成階段目標就必須調整,使這兩者之間彈性的取得再平衡。不過作者有特別提醒:「當面對你的個人生活,絕對不能將任何事情拋諸腦後;工作上才有必要這麼做。」
成功的領悟
每個人的價值觀與對於成功的定義不同,作者用他的人生歷程來總結自己的觀點:「值得過的生活或許能以許多方式衡量,但是過無悔的生活,在其他所有的生活之上。」,在這裡提醒我們不要去追求會讓自己後悔的事,而在這裡有個方法給我們參考,就是去詢問生命將到達終點的人,這邊作者推薦了另一本書《臨終者的五大憾事》,用他人的經驗告訴我們,會造成我們後悔的事有沒有什麼共通點?而對於成功,我喜歡巴菲特對於成功的定義「當你們到了我這個年紀,衡量你人生是否成功的真正標準,是看看你希望愛你的人中,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愛你。」,在看過多本自傳與成功相關書籍,我發現在追求成功的過程,過與不及都不好。而若能以終為始,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,那麼最終比不知道的人更容易達到目的地。而引領我們成功的指南針,就是價值觀,這讓我才發現,原來價值觀是多麼的重要。
總結:
我在閱讀完這本書之後,發現其實很多觀點是共通的,例如專注、好習慣養成、80/20法則、複利效應等,只是用了不同的語言敘述。在這本書我學到並且在接下來要執行的步驟就是,先釐清自己的價值觀並且對成功下定義,接著去找出「我能做哪一件事,做了之後,其他每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,或者不必做?」,持續反覆執行直到達到目標為止。
另外,運用上面的問句,就可以針對不同領域的目標來思考如何達成?例如:
我想在財務上變得更好
問句可以是:
我在財務上可以做哪一件事?做了之後,其他每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,或者不必做?
我想變得更健康
問句可以是:
我想變得更健康上可以做哪一件事?做了之後,其他每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,或者不必做?
我想在工作上變得更有效率問句可以是:
我想在工作上變得更有效率可以做哪一件事?做了之後,其他每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,或者不必做?
有了以上問句練習,對於要做每一件事之前,有了更有效的思考方式,我認為可以大幅漸少許多其實可以根本不需要做的事。
而目前對於我來說,「推廣財務教育」是我認為我當初會想學習投資理財,進而從事保險業的主要原因之一,而如果我能持續地透過文字不斷傳遞知識,擴大發揮自己的影響力,我想「寫作」就是我目前最重要的第一張骨牌,先專注好這一個項目,讓文章先寫滿一百篇再到兩百篇,過程在不斷優化關鍵字搜尋、Email行銷、個人品牌經營策略等等,我想未來可能的路將會是多元的,會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我無法控制,而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專注學習並且持續輸出,寫出一篇篇對他人有幫助的文章,我想,離成功就不會太遠了!
0 Comments
張貼留言